|投行段子手劳阿毛:并购中税是硬成本,需提前做合规优化( 二 )


资产卖给上市公司,会有诸多税务优化的方式。之前作为整体的交易方案,投行跟会计师,包括专门的税务优化顾问,就税的安排充足的论证。在交易里面价格的高低可以博弈,真正交税时跟税务局是不能谈的。而且把钱交给税务局,最多年底给你个感谢信,你是纳税大户。在税里,税的支出是硬成本,大家都不愿意承担,因为对于双方来讲都是一个现金的流出,所以对税的优化就很重要。
当然也有一些办法,有一些政策可以,比如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解决企业所得税的问题。自然人换股有五年缓交,要经过申请和批准。还可以利用不同地区的税收洼地,比如自然人作为股东,把自然人换成自己控制的公司或者有限合伙,利用所在地进行调整,这都是一些简单有效的办法。
并购重组税分两类,一类是所得税,所得税没法免,只能缓交,用递延的方式,包括个人的所得税有五年的优惠。另一类是流转税,通常实务过程中尽量避免资产交易,我们把资产打包成立公司,最后转股权,基本上的营业税和增值税通过权益化的处理,还是能节省的。有的交易里面的税的税额的减少变动非常吓人,我在十几年前做了一个项目,这是一个国企的收购。整个交易金额20多个亿,后来这个方案做完以后,从路径角度是通的。一测算税傻眼了,一个20多亿的交易,最终要交9.6亿的税,大家傻眼了。
后来请了税务顾问、财务顾问做修正,最后把9.6亿的税减到1.7亿,就是能用的方法都用了,省的8亿的税,这个交易才具备可行性。要不然的话那个交易根本推不下去。
02
税务问题
是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时企业老板算并购业务帐,没考虑到税的问题。比如借壳交易,有的壳比较小,10亿市值。他的资产假如估八九十亿,我们觉得占10%的股权完全可以。老板觉得接近20亿的利润,估200亿的估值没有问题,为什么要估值90亿,是不是你们投行业务水平不行,贱卖了我的资产。
资本市场的逻辑,尤其跟借壳相关,左右都会考虑到股比的问题。我后来算了一个账,你做90亿的估值,上市公司的壳是10亿的话,你是90%的股比,是按20亿交税。无论是否递延,是5亿的税。如果做到200亿,要按130亿收,你的股比能提高到5个点,但提高的这点股比,在资本市场变现的话,收益交给税务局都不够。要按照130亿交税,要交40亿的税,这5个点值不值40亿呢?
还有,无论是什么样的老板,无论是多大的老板,都会特别在意税的问题。我们接触过的一个老板特别佛系,每天吃斋念佛,说自己四大皆空,想把公司卖掉。卖给上市公司后,第一件事情是问税怎么规避。我想,这个老板也不是四大皆空,还想着怎么规避税。
还有些老板想法特别多,他之前没有做整体的规划,自然人持有的股权卖给上市公司,发现自然人的股权特别大时,这时左加一个有限合伙,右加一个税源低洼地做腾挪。并购重组是一个动态的平衡,今天谈得挺好,政策都支持。一折腾两个月过去了,可能市场会发生变化,股价也有涨有跌,你的基本面也会发生变化,做了一个时间表的推移,这个交易有可能就黄了。如果不提前布局,动态平衡有可能会打破,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最后搞得很狼狈。
03
企业应该选择
独立IPO还是被并购?
这是个老话题了,这个话题非常有趣,我到底是自己独立上市,还是被并购,要做一个选择。中国的民营企业,经历过几个阶段,观念也有所变化,尤其是整个市场环境也在不断变。
我做这么多并购,发现在并购交易里,多数笑到最后的反而是卖家。我很多客户过着很悠闲的日子,卖了大把的现金拿到手里面。多数买家的并购最终的效果并不好。从并购成功角度来讲,要做买家还是做卖家?比如鼓励并购,并购能成为世界500强,500强都是世界并购的结果。但500强只有500家,世界上多数的并购是失败的。尽管500强都是并购的产物,但是并不意味着一个企业持续并购就一定能成为5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