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文化观察丨剧本杀编剧的创作生态( 二 )


但总的来说,鹿迢迢认为“在文本方面,剧本杀比小说宽容 。尤其,对反转、‘狗血’的包容性比传统文学更大”,是一个值得写作爱好者尤其是悬疑推理文本爱好者尝试的文本 。
好剧本少,编剧地位高
为了保证角色的戏份均等和逻辑线条的严密完整,“测试”和修改就成为剧本写作之后必不可少的环节 。鹿迢迢说,她目前已经完稿的两个剧本,字数大概都在3万字左右,写剧本初稿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后面就是根据编辑的要求修改,一般要修改三五轮,过程可能会长达两三个月 。
部分角色的参与感不强,逻辑有漏洞,前后矛盾,过分煽情甚至尴尬之处,都可能是需要调整的地方 。一轮轮的测试后,剧本得以完善 。完全成稿后,还要经过美术设计、下厂付印、发行等环节,至此作者负责的部分才算结束 。
文君在青岛开了一家剧本杀店,店里的剧本除了参加展会采买而来之外,还有一部分是团队自创 。她介绍了剧本的另一种创作模式:由剧本杀监制来配合作者创作,从确定选题立项,到具体创作,以及后续测试修改的多环节都参与其中 。“在一些剧本杀工作室,一部剧本甚至由多人完成,有的负责推理机制,有的负责文笔润色,有的加入游戏环节等,监制在其中发挥统筹的角色,并把握整个故事的内核和基本走向 。”
目前,剧本的收益方式大概有三种:一次性买断、保底加分成、纯分成 。买断即一口价,分成制则与剧本的发行量直接挂钩 。鹿迢迢已经发行的两个剧本,都采取一次性买断的稿费制 。据她透露,两个剧本的收益都在万元以上 。“现在剧本杀行业还处于扩张中,需要更多剧本杀作者入场,产出更多优质剧本 。”文君说,相较于影视编剧和小说创作来说,剧本杀的创作周期短得多,2-3个月就可以拿到收益,对于剧本杀作者来说,这是非常利好的一面 。
此外,剧本杀的推理性和游戏性,注定了每个剧本只能被消费一次,生命周期比较短 。且需求端异常膨胀,每逢剧本杀展会,高质量的好剧本,经常一本难求 。而供给端尚未跟上需求激增的速度,有数据显示,剧本供需之间存在着3至4倍的差距 。剧本杀市场对好编剧和好剧本都处于极度渴求的状态 。
而这一点也在鹿迢迢那里得到了验证 。她给《今古传奇武侠版》写过武侠类的故事,也在豆瓣阅读开过文章,并售出了纸书版权 。在与编辑们打交道时,她收到了来自他们的建议:可以写个剧本杀的本子试试 。“两个本子都是这么来的,竟然出奇的一致 。”鹿迢迢说 。
剧本杀的创作群体,也主要是像她这样的写作爱好者,多数都是由剧本杀玩家转变而来,基本以兼职为主 。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影视编剧转型过来的,曾担任“唐人街探案系列”编剧的北辰就是其中之一,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最直接的感受是“编剧的地位提高了” 。在影视行业,编剧只是链条上的一环,剧本的最终呈现可能与编剧的本意相去甚远 。但在剧本杀行业,剧本牢牢占据上游,无须受太多因素的干扰,即便要修改,其直接反馈也是玩家的测试,一切为作品的完整度和可玩性服务,对于自己的作品,有最大的捍卫权,内容生产者的创意也能得到较大程度的尊重 。
要精品,还要快
目前,剧本杀的消费习惯仍在养成中,剧本的创作规律仍处于摸索阶段 。一位剧本杀资深玩家告诉采访人员:“刚开始接触剧本杀时,新鲜感很强,但玩久了,会发现一些套路化的设定,比较影响游戏体验 。”她具体讲道,比如双胞胎梗、穿越设定、时空循环等,如果之前未接触过,会是个不错的反转,但一旦猜到了,就会觉得没有新意;还有不少本子,根本经不起推敲,漏洞太多,压根儿不符合生活常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