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祝融号”揭秘火星浅表结构:未有液态水直接证据 不排除盐冰( 三 )


相关图像展示出乌托邦盆地地下约70米厚的多层结构 , 被覆盖在不足10米厚的风化层之下 。地表风化层由松散的岩石和尘土组成 。
研究人员指出 , 层状结构或说明 , 这一盆地在晚赫斯伯利亚纪(Late Hesperian)至亚马逊纪(Amazonian)间经历了偶发的洪水 。
研究人员强调 , 尽管目前仅有祝融号的雷达数据无法提供在乌托邦盆地80米底层中存在液态水的直接证据 , 但还不能排除含盐冰的存在 。
稍早前 , 2022年9月19日晚 , 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在线发表的论文称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洞察号”(InSight)着陆器探测到了火星上由流星体撞击事件引起的地震波 , 并由NASA的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将其源头追溯到相关的、新形成的撞击坑 。该研究首次探测到另一个星球上由撞击产生的地震波和声波 , 且发现了相关的源撞击坑 。
2021年5月15日 ,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 ,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 。火星车建立了对地通信 。
2021年5月17日 , 环绕器实施第四次近火制动 , 进入中继通信轨道 , 为火星车建立稳定的中继通信链路 , 陆续传回图像数据 。
2021年5月22日 , “祝融号”火星车已安全驶离着陆平台 , 到达火星表面 , 开始巡视探测 。
2021年6月7日 , 国家航天局发布天问一号任务着陆区域高分影像图 , 图像中天问一号着陆平台、“祝融号”火星车及周边区域情况清晰可见 。
2021年6月11日 , 国家航天局公布了“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着陆点全景、火星地形地貌、“中国印迹”和“着巡合影”等影像图 。首批科学影像图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至此 ,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一次性完成了“绕、着、巡”三步 。
【科学探索|“祝融号”揭秘火星浅表结构:未有液态水直接证据 不排除盐冰】论文DOI: 10.1038/s41586-022-051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