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文化观察 | “剧本杀电影” 仅仅还是标签?

_原题为:“剧本杀电影”,仅仅还是标签?

剧本|文化观察 | “剧本杀电影” 仅仅还是标签?
文章图片


剧本|文化观察 | “剧本杀电影” 仅仅还是标签?
文章图片

大众日报采访人员 李梦馨
近日,电影界窜出一匹票房黑马 。截至发稿前,《扬名立万》票房已经突破4亿,豆瓣评分稳定在7.6分 。而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映前的预测票房基本在1亿上下,显然大大超过预期 。
不光市场和口碑收获良好,电影《扬名立万》也带出了一个“剧本杀电影”的概念 。这部电影预告之初,就打出了“真正的剧本杀”的名号,预告片中,“一桩惊天大案”“凶案现场重现”“追溯幕后真相”“凶手现场还原”等字眼,也像是真的将社交游戏剧本杀搬到了大银幕上 。
似乎着意将这一新类型立起来,连同之前上映的《不速来客》《秘密访客》《悬崖之上》等,都被纳入了“剧本杀电影”的行列 。借着剧本杀游戏的风靡,形形色色的“剧本杀电影”也渐有爆发的势头,但其中虚实成分究竟有几何?
打着剧本杀噱头的悬疑电影
电影以民国为背景,一群不得志的电影人在上海大亨陆子野的邀请下聚集在一个被废弃的夜总会,其中有被迫从采访人员转行而来的编剧,有被时代淘汰的默片皇帝,有过气的女明星,有拍一部烂一部的导演,也有在好莱坞备受歧视的武术替身,他们欲将轰动上海的“三老案”拍成电影,借此扬名立万 。随着讨论的深入,他们发现自己正身处案发现场并且无法逃离,而凶手就在他们身边……
一群身份不同、各怀心思的人,一个无法逃离的密闭环境,圆桌式的讨论场景,一桩命案,一个凶手,一个需要还原的真相,实景搜查探案……单看这些,一个剧本杀游戏所需的种种要素,几乎都齐备了,甚至还附加了密室元素 。而从电影叙述脉络来看,从角色出场介绍,到案件引入,众人讨论补充,再到置身案件现场,也与剧本杀游戏流程巧妙吻合 。正因此,不少人将其看作“集还原、情感、密室、阵营、欢乐为一体的沉浸式剧本杀电影” 。
但据导演刘循子墨的解释,所谓的“剧本杀电影”纯属无心插柳 。刘循子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扬名立万》的剧本是2018年底开始写的,那时候剧本杀还没有现在这么火,自己也没玩过剧本杀 。比起剧本杀,《扬名立万》的场景更像是平时开的剧本会,虽然电影后半段有一段实景探案的情节,但那并不是探案,而是以第三人称视角去看待发生的故事 。
这种解释更加符合电影的实际,如果抱着“剧本杀电影”的期待去观影,那么大概率是会失望的 。在电影中,凶手的身份最开始便被和盘托出,这完全悖逆了剧本杀游戏的逻辑;虽然角色众多,但主次比较分明,除了尹正饰演的李家辉之外,其他人在推理上并不主动;而且,电影中搜证、探案的成分相当微弱,反而是那些超越剧本杀形式的内容,才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从观众的反馈来看,万合天宜风格的喜剧元素,对影视行业现状的隐喻和反讽,也是被提及频次最多的内容 。
至少就《扬名立万》而言,所谓的“剧本杀电影”,或许只是出于一种营销策略上的考量 。在此之前,电影《不速来客》已有与“剧本杀电影”标签靠拢的意思,同样是“一间屋子”“一桩命案”“几伙人”,而相较前者而言,《不速来客》的剧本杀味更浓一些,每个角色各怀心思,视角有限,全靠碎片化的叙事来拼凑完整的故事 。
“剧本杀电影”概念的频繁提及,与剧本杀当下的爆发式增长不无关系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中国消费者偏好的线下潮流娱乐方式中,剧本杀位列第三名,前两名分别是电影和运动健身,且从比例来看,差距不大 。从小众娱乐逐渐变为大众娱乐的剧本杀,开始为另一种消费形式导流,“‘剧本杀电影’这个说法能让观众马上就明白这部电影讲的是什么,可能会吸引一部分剧本杀爱好者 。”剧本杀从业者文君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