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他因“上帝粒子”获诺奖却火速搬到乡下:它毁了我的生活

他在得知自己获诺贝尔奖的那天,并没有兴奋,没有雀跃 。而是选择火速逃离自己所住的城市,搬到人烟稀少的乡下去 。然后他说:“这样就没人能打扰到我了 。”干出这事的,正是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 (Peter Higgs) 。

人物|他因“上帝粒子”获诺奖却火速搬到乡下:它毁了我的生活
文章图片


很多人对他的印象还是停留在“他赌赢了霍金”、“等待 48 年的玻色子终于被证实”、“光速般获得诺贝尔奖” 。甚至是颠覆了整个物理世界的认知 。
但鲜为人知的是,希格斯还是一个极度社恐的人 。十年前的 7 月 4 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宣布“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正式被发现 。
而这也让希格斯“被迫”站到了众目睽睽的聚光灯之下 。当他面对蜂拥而至的采访人员和接连不断的提问,希格斯显得格外腼腆和局促:
采访人员:是否觉得提出的理论像一个科幻小说?
希格斯:你要觉得是,就继续这么觉得吧 。
采访人员:这项发现的意义是什么?是否能推动世界的发展?
希格斯:我不知道 。
而更为戏剧的是,当希格斯回到爱丁堡后,采访人员让他在发布会上从幕布中露一下头,然后就出现了这一幕……

人物|他因“上帝粒子”获诺奖却火速搬到乡下:它毁了我的生活
文章图片


采访人员这么做的本意是想表达“希格斯(玻色子)露头了”,但从现在看来,也是极其符合希格斯社恐的性格 。“上帝粒子”让希格斯名声大噪,但他本人却觉得很糟糕 。
在接受相识 40 年的老朋友、粒子物理学家 Francis Edwin Close 采访时表示:

玻色子的发现毁了我的生活 。
希格斯认为,自己的工作风格是独立的,偶尔有个好点子的那种 。在 Close 看来,希格斯简直和被他发现的粒子一样难以捉摸.
所以他为描写希格斯及其理论的新书命名为:《难以捉摸:彼得?希格斯如何解开质量之谜》(Elusive: How Peter Higgs Solved the Mystery of Mass) 。
……
或许,社恐、难以捉摸、独行,才是聚光灯之下最为真实的那个希格斯 。
论文被拒,转投对手杂志:他们不懂
1925 年 5 月 29 日,希格斯在英格兰泰恩河畔纽卡斯尔出生 。他 17 岁进入伦敦市立中学就读,专研数学;后来在伦敦国王学院获得物理学位,并成为爱丁堡大学的研究员 。(其后他也曾在其它大学任职,于 1960 年又返回爱丁堡大学担任讲师 。)
希格斯在爱丁堡大学期间,便对“质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经过深入研究之后,希格斯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
在宇宙大爆炸刚发生的时候,粒子是没有质量的 。但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后,它们却得到了质量 。这是它们在一种场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
而这个“场”,便是后来著名的希格斯场 (Higgs Field),希格斯由此进而还预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 。

人物|他因“上帝粒子”获诺奖却火速搬到乡下:它毁了我的生活
文章图片


但即便在现在看来具备如此“划时代”意义的研究,也经历了“被拒稿”的悲剧 。
1964 年,希格斯基于此前的研究写了两篇论文,篇幅均只有 2 页,并发给了《物理快报》(Physics Letters) 。不过杂志只接收了一篇,第二篇论文在评审阶段,被著名物理学家南部阳一郎以“需解释这一理论的物理学意义”为由拒稿 。
而后希格斯添加了这部分内容后,转手却将被拒的论文投到了“对手”杂志 ——《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结果,中了!这也就成为了希格斯有关玻色子设想的第一次公开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