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中国还能出下一个苏炳添吗?

近日,东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苏炳添以半决赛9秒83的亚洲最好成绩,闯入男子百米决赛,并取得第6名 。在人们欢欣鼓舞、将“我的添”刷爆网络时,各种疑虑也不断涌现:“苏炳添现象”是个例吗?中国还能出下一个苏炳添吗?对此,首都体育学院体医融合创新中心主任郭建军等专家的答案是,不仅会有,而且会更多 。

苏炳添传奇之路
作者 | 胡珉琦 崔雪芹
IT|中国还能出下一个苏炳添吗?
文章图片
短跑突破只能等天才?
中国是否还能再出苏炳添的疑虑,不仅来自于公众,就连很多专业人士也认为中国人在短跑项目中没有优势,天才短跑运动员更是“可遇不可求”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不是没有好苗子,但大多昙花一现 。最主要的原因是年轻时取得了一定成绩后就拼命加强专项训练、增大专项负荷、提高训练强度,结果疲劳积累、伤病频发、成绩下降、水平滑坡 。”北京体育大学原田径教研室教授熊西北告诉《中国科学报》 。
他指出,中国短跑运动员的平均退役年龄一度只有22岁左右,“运动员的黄金期还没到来,就已经被练‘废’了 。但很多教练员却坚信是中国运动员的短跑天分不够,没有天才运动员” 。
这种观念也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多年以来国际体坛跑跳项目的整体格局 。世界男子100米纪录长期由美国短跑运动员尤其是黑人运动员创造,2000年后的10年,又以牙买加短跑运动员的成绩提高最为突出 。
此时,“人种决定论”“基因决定论”的说法让很多人信服 。
美国耶鲁大学遗传学家肯尼斯·基德曾指出,因为非洲人群的遗传多样性是全球最高的,所以从理论上讲,对于任何受遗传因素影响的技能而言,世界上最有天赋和最没有天赋的人很可能都是非洲人或近代非洲人的后裔 。
比如,跑得最快和跑得最慢的人很可能都是非洲人 。只不过在体育比赛中,人们只会关注跑得最快的那一个 。
从总体上看,因为非洲本地存在更多基因变异,所以能够达到“极限”的特殊人群中,非洲人占更大比例 。
但是,基德并不认可平均遗传优势的说法,也就是说,并非所有非洲人都天生适合跑跳项目,白人、黄种人就一定不如非洲人 。如今,这一认识也已经成为科学界的共识了 。
“跟黑人顶级运动员相差0.1、0.2秒是有可能的,但如果长期落后半秒甚至以上,那绝不是因为先天条件导致的 。”熊西北说,“如果国内的教练员,甚至是大众都认为只有耐心等待下一个中国短跑界天才运动员出现,中国短跑才能有所突破,那么任何讨论都没有意义 。”
向科学训练要成绩
既然不能只等待天才出现,我们又该如何做?
苏炳添等人在论文《新时代中国男子100m短跑:回顾与展望》中给出了可行的方法,他们分析了新时代条件下中国男子百米短跑跻身世界前列的几大原因,并把践行科学化的训练理念放在了第一位 。
“短跑是一项很复杂的运动,而决定短跑项目成绩的内在因素是运动员的无氧代谢供能能力和保持无氧代谢功能的耐力;外在因素是运动员短时间内的连续高速跑动运动技术能力,如起跑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加速能力、途中跑能力、最大速度能力和保持最大速度跑能力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苑廷刚在采访中表示,每一项能力都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科学训练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