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巴黎的克里希林荫大道依然回响着书店老板对露姬的询问 | 翁冰莹

果戈理说 , “青春之所以幸福 , 是因为它有前途”;泰戈尔则认为 , “青春是没有经验和任性的”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会如何诠释青春?
时至今日,巴黎的克里希林荫大道依然回响着书店老板对露姬的询问 | 翁冰莹
文章图片
2007年秋 , 莫迪亚诺出版了一部以“青春”为关键词的小说——《青春咖啡馆》(Danslecafédelajeunesseperdue) , 法国《读书》杂志评价:这部小说“是镶嵌在莫迪亚诺无与伦比的丰碑式的全部作品上一颗璀璨夺目的宝石” 。 法国《世界报》知名采访人员、文学评论家帕特里克·凯什尚(PatrickKéchichian)也感慨这本书 , “尤为珍贵与必不可少 , 使我们变得脆弱 , 使我们内心柔软 。 这个由莫迪亚诺所描绘的 , 如此亲近又如此迷失的女子震撼人心的形象正是如此 , 这一形象的确处在光与影的边缘” 。 该书译者金龙格说:“《青春咖啡馆》以一种既写实又神秘的笔调 , 交织谱出青春岁月的青涩、惶惑、焦虑、寂寞孤独与莫名愁绪” 。
莫迪亚诺通过《青春咖啡馆》究竟书写了怎样的青春?

残缺的童年、叛逆的青春、无望的婚姻、犹如地平线的希望、突如其来的死亡、难以捉摸的命运 , 这就是《青春咖啡馆》的主人公——露姬的人生 。 莫迪亚诺将小说的时空背景设置在1960年代的巴黎 , 设定在具有浓郁法国情调的塞纳河左岸的孔岱(Condé)咖啡馆 , 并运用了一种朦胧的记忆叙事的方式描绘出露姬短暂而悲凉的一生 。
爱尔兰诗人叶芝回味青春 , 离不开晚年倦坐炉边的温柔记忆;《泰坦尼克号》女主人公萝丝回味青春 , 离不开激情碰撞、生死刹那的永恒印象 。 而莫迪亚诺书写青春 , 则是依凭独特的碎片化叙事 , 沉迷于“暗夜”的氛围 , 借助多样化的叙述者来“拼贴”出主人公的故事 。 第一位叙事者是来自巴黎高等矿业学院的学生 , 露姬在其眼中是一位进出于咖啡馆的“黑暗之门”、一直埋身于咖啡馆最深处暗黑之中的神秘女子;第二位叙事者是接受露姬丈夫委托而进行调查的私家侦探盖世里 , 露姬在其调查下呈现出了谜一般的身份与跌宕辗转的人生轨迹;第三位叙事者是露姬自己 , 她通过回忆的方式 , 默默诉说了青春岁月的彷徨、逃跑的美妙体验;第四位叙事者是露姬的情人罗兰 , 露姬在其满怀爱恋的记忆中是一个不断追求幸福 , 却最终兀自选择自杀的悲情人物 。 就这样 , 莫迪亚诺突破了传统线性叙事方式 , 采用“多声部、复调式”的记忆叙事策略 , 以多样化的第一人称视角追忆了露姬的人生交集与悲怆存在 。
《青春咖啡馆》本质上就是一部“记忆叙事” 。 记忆本身则带有不确定性、断裂性、瞬时性、遗忘性等一系列美学特质 , 因而整个小说也就笼罩在这样的谜一般的氛围之中 , 呈现出碎片化的叙事风格 。 “不确定性”是这部小说朦胧记忆叙事的突出特点之一 。
在美国后现代主义文论家伊哈布·哈桑的笔下 , “不确定性”被解读为“含混、不连续性、异端、多元性、随意性、叛逆、变态、变形”等具有多重性且不断衍生的内涵 , 代表着针对一切秩序和构成的消解 , 且永远处在一种否定和怀疑之中 。 《青春咖啡馆》就是由“不确定性”的记忆叙事引导出不确定的时空、不确定的身份 , 营造出谜一般的基调 。 女主人公露姬所历经的青春岁月的光与影 , 在以模糊性、多元论、断裂等为标志的记忆叙事中被勾勒出来的同时 , 也凸显出了这一时期莫迪亚诺针对既有的秩序 , 即西方文明方式的一种否定与怀疑 。 而作为新寓言派小说家的莫迪亚诺 , 在运用不确定性记忆叙事的同时亦突破了这样的不确定性 , 在一片笼罩着谜一般的记忆氛围下实现着自我的突围、文学的建构 。 2014年 , 莫迪亚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际 , “用记忆的艺术 , 召唤最不可把握的人类命运”这段授奖词亦最为鲜明地呈现在《青春咖啡馆》之中 。 人类命运、记忆、不确定性这样的迷思 , 仿佛构筑起莫迪亚诺文学创作的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