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魂断蓝桥》的悲剧美学,打破“性格命运”方能拥抱幸福!( 二 )


浅评《魂断蓝桥》的悲剧美学,打破“性格命运”方能拥抱幸福!
文章图片
玛拉的“自我” , 是自己卑微的身份和地位 , 她在罗伊去向将军伯父申请求婚时 , 内心忐忑不安 , 担忧自己的爱情会被阻拦 。 而在几年后 , 当又一次见到罗伊时 , 她更为自己曾做过“妓女”而懊悔 , 自感身份的卑贱配不上优秀的罗伊 , 所以才会从罗伊的家里逃走 。
玛拉的“超我” , 是被传统门第观念约束的行为 。 她深爱着罗伊 , 但与他门不当户不对 , 罗伊伯父给她看的那枚勋章 , 成为压倒她自尊的最后一根稻草 。
在情感与现实的冲突中 , 玛拉既渴望得到罗伊的爱与关怀 , 又恐惧阶层差异给自己带来的约束 , 所以她选择了牺牲自我 , 来成全完美的爱情 。
这不仅仅是对爱的成全 , 也是自己性格中的不屈与抗争 , 她用生命铸就自己的脊梁 , 也显示出人性的光辉 。
03从影片到生活 , 《魂断蓝桥》给我们带来关于爱情的启示是什么?
浅评《魂断蓝桥》的悲剧美学,打破“性格命运”方能拥抱幸福!
文章图片
《魂断蓝桥》从上演到今天已经七十余年过去了 , 它演绎的经典爱情并未随岁月流转而改变 , 影片中承载的关于爱情的哲理 ,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 , 依然具有启迪意义 。
1、接受自我的不完美 , 用积极态度改变困境
比如玛拉想去罗伊家见长辈时 , 她的好朋友却不无担忧地问她:“你疯了吗?他那样的家庭能接受你吗?”
而玛拉是个从小缺乏安全感的人 , 对朋友的心理依赖性也大大增强 , 受暗示的几率也更大 , 她听了这话心里更担忧了 。
这种行为心理学上称之为“巴纳姆效应” , 要想打破这种心理 , 需要我们先要认识自己 , 也就是“自我觉知” , 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 。
举一个正面的例子 , 在电影《简爱》中 , 简从小也是失去父母 , 但她从没有降低过自己的自尊心 , 并且在不断与自我的对话中 , 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价值和努力的方向 。 所以 , 在遇到罗切斯特先生时 , 她敢于打破常规 , 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爱 。
而在玛拉的身上 , 我们看到了她处处为人着想的高贵 , 却也可以看出她深陷于传统思维的困局 , 这样的悲剧应该避免 , 而不该重蹈覆辙 。
浅评《魂断蓝桥》的悲剧美学,打破“性格命运”方能拥抱幸福!
文章图片
2、摆脱性格命运的桎梏 , 用“优势视角”来审视自己
玛拉有好几次机会 , 可以让自己摆脱生活的困境 。
第一次是当自己失业时 , 她拒绝给罗伊写信告诉实情;第二次是见罗伊母亲时 , 她用胡言乱语故意将他母亲气走;第三次是在罗伊的家 , 她拒绝罗伊母亲的挽留 , 而决然离去 。
玛拉的朋友认为她傻 , 但只有她自己知道 , 身份的巨大差距让她感受到强烈的自卑 , 她认为自己是上流社会眼中的“堕落者” , 自觉形秽是抹不去的等级阴影 。
在爱情中 , 陷入“性格命运”的人通常会有如下表现:
在相处时容易不自信 , 很少要求对方 , 认为自己不配得到更好的 。
在矛盾面前 , 更容易对自己产生怀疑而放弃争取 , 自动自觉地退缩 。
当我们了解“性格命运”的这些特点时 , 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自己做出改变 。
首先 , 接受自己的不足 , 我们无法改变命运 , 但可以改变性格 , 理性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 , 明白人生的无常 , 活在当下是最好的选择 。
其次 , 是改变视点 , 尝试用“优势视角”来看待问题 。 “优势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客观地看待问题 , 了解自己的优点和潜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