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魂断蓝桥》的悲剧美学,打破“性格命运”方能拥抱幸福!

浅评《魂断蓝桥》的悲剧美学,打破“性格命运”方能拥抱幸福!
文章图片
影片采用倒叙手法 , 以男主罗伊的回忆为线索 , 展现了他与女主玛拉相遇、相爱、相分、相聚到永别的过程 , 全片从悲到喜 , 到渐悲再到大哀伤 , 一点点地将情感撕裂开来 。
就如鲁迅所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人生毁灭给人看 。 ”
《魂断蓝桥》的爱情悲剧 , 已经上升到了美学的范畴 , 导演梅尔文·勒罗伊把炽烈的爱情、恼人的离情、难以启齿的隐情和无限惋惜的伤情共冶一炉 , 在带给我们真、善、美等视觉享受的同时 , 也给我们带来一些关于爱情的思考 。
01玛拉与罗伊的绝恋之美 , 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浅评《魂断蓝桥》的悲剧美学,打破“性格命运”方能拥抱幸福!
文章图片
这部电影的名字在翻译成中文时 , 引用了一个典故 , “蓝桥”本身就具有悲剧色彩 。
在《史记·苏秦列传》中 , 有一个叫尾声的人 , 与一个美丽的姑娘相约于桥下见面 , 这姑娘没有来 , 尾声为了不失约 , 水涨桥面而不离开 , 最后丧生于桥下 。 这座桥的名字即为“蓝桥” , 也暗喻相爱而不得的爱情 。
玛拉与罗伊的第一次相遇 , 是在空袭的警报声中捡一枚“护身符” , 在残酷的战争下 , 护身符成为了一种愿望 , 是玛拉祈求和平与幸福的心愿 , 但事实恰恰相反 , 幸运没有降临 。
导演梅尔文·勒罗伊采用了强烈的反差和对比的场景 , 来映衬玛拉和罗伊爱情的纯洁和凄美 。
譬如在拥挤的防空洞里 , 玛拉与罗伊的谈笑风生 , 来对比拥挤恐惧的人群;玛拉在报纸上得知罗伊阵亡 , 内心悲伤绝望 , 却在罗伊妈妈面前假装开心的巨大心理反差;在滑铁卢车站 , 当玛拉再次看到罗伊时的错愕与害怕 , 与罗伊看到她时的惊喜与愉悦形成鲜明对比 。
浅评《魂断蓝桥》的悲剧美学,打破“性格命运”方能拥抱幸福!
文章图片
这些反差也都暗喻着世事难以预料 , 在战争的面前 , 人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 在即将拥抱爱情的时候 , 总有意外会来将他们打散 。
在时代的潮涌下 , 玛拉也曾努力过 , 抗争过 , 她为了能见罗伊一面 , 不惜得罪剧组夫人而丢弃芭蕾舞演员的工作;她为了生活下去 , 被迫沦落街头卖身 , 与罗伊再次见面后 , 又因不想给纯洁的爱情留下污点 , 而选择逃离 。 在她坚定地走向飞速行驶的军车时 , 我们看到了她脸上的神圣感 。
02从表相看本质 , 玛拉的爱情悲剧 , 到底是命运还是性格使然?
浅评《魂断蓝桥》的悲剧美学,打破“性格命运”方能拥抱幸福!
文章图片
从表面上看 , 玛拉与罗伊的爱情 , 受到战乱与门第观念的阻拦 , 但实际上 , 玛拉所抗争的其实是自己的“性格命运” 。
什么是性格命运?
“性格命运”是指人在不同环境下 , 养成的不同思维和习惯 , 这些思维和习惯会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 。
玛拉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 , 她与罗伊一见钟情后 , 可以放弃工作与他私定终身 , 而在自己失业生活无助时 , 她也不愿写信向罗伊求助 , 更不愿意将罗伊送的花 , 换成面包填肚子 。
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理论 , 可以很好地解释玛拉的这种心理和行为 。
弗洛伊德提出 , 完整的人格结构应有三部分组成 , 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 本我是本能的我 , 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 ,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 , 一个人只有将自己人格中的三部分都协调好 , 他的人格才算健全 。
在《魂断蓝桥》中 , 玛拉从小是一名孤儿 , 后来又遇到冷酷的剧组夫人 , 她的“本我”在缺爱的环境下 , 极其渴望得到温暖与关爱 , 也因此在遇到温柔的罗伊时 , 便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他的身上 。